聯系電話:
010-5637 0168-696
塑料廢棄物污染已成為最重要的環境問題之一。在太陽輻射下,以及機械力和生物過程協同作用下,塑料制品遭受進一步破壞,形成尺寸從1μm到5 mm的微塑料。由于微塑料在環境中的普遍存在,微塑料污染現在被認為是一個新的全球性問題。
根據現有研究,在沙灘和海岸沿線沉積物的微塑料主要是聚乙烯(PE),其次是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等。
在鑒定其組成之前,從環境樣品中提取微塑料至關重要。高密度溶液(如NaCl、NaI和ZnCl2)通常用于提取微塑料。然而,NaCl溶液無法分離高密度聚酰胺66(PA 66)、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氯乙烯(PVC),或者需要大量NaI和ZnCl2,但NaI和ZnCl則對環境存在著劇毒。
為了更好地從復雜環境中分離微塑料,研究者還開發了靜電分離;磁性分離;高溫高壓溶劑萃取和超聲萃取等分離技術。靜電分離可以很好地分離不同尺寸的微塑料,但是不能去除有機物和小顆粒,分離結果也受到有機物和微塑料性質的影響。磁分離和超聲波提取可以快速提取微塑料,工藝簡單;然而,微塑料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損壞,從而干擾隨后的分析和表征。在高溫高壓下,溶劑萃取可以提取樣品中的大多數微塑料,但不能準確提取不溶性塑料。(例如PET和PE)。簡而言之,上述四種方法的應用受到昂貴設備或復雜提取工藝要求的限制。因此,開發一種簡單、通用和有效的從復雜環境樣品中提取微塑料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另一個挑戰是提取真正的微塑料。許多假陽性微塑料都與真實環境中的微塑料非常相像,這給把它們的識別出來帶來了很大困難。許多假陽性微塑料(如甲殼素、黑色木屑、紗布和棉花)在檢測中常被誤認為微塑料。通過傅立葉變換紅外(FTIR)光譜證實,海洋樣品中70%的懷疑為微塑料的顆粒不是微塑料。干擾物質主要為纖維素、棉花、甲殼素和木炭。
對此,廣東海洋大學李承勇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兩相(乙酸乙酯(EA)-水)體系,用于從復雜環境中有效分離和提取微塑料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使微塑料與假陽性微塑料(如甲殼素、木質素和纖維素)分離,并且微塑料回收率大于92.98%。然后,利用共焦拉曼光譜對兩相界面處的微塑料進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注:利用北京卓立漢光儀器公司的RTS2共聚焦拉曼光譜系統)。為了進一步證明此方法的適用性,作者對從海灘沙和海洋沉積物樣品中分離的微塑料進行了測定。此外,該新策略可用于利用共聚焦拉曼的對有機物的超高靈敏性進一步檢測吸附在微生物表面的疏水性和親脂性抗生素,如磺胺甲氧基-唑(SMX)、紅霉素(EM)、麥迪霉素(MD)和交沙霉素(JOS)。
實驗參數設置:532nm的激光波長,光譜中心設置為2100cm-1用硅校準波數后,使用10×物鏡搜索目標粒子,然后使用50×物鏡或者10×物鏡進行觀察和拉曼光譜檢測。在5s曝光時間和100mW激光功率下進行光譜測量。
1) 基于有機相-水相系統可在海洋環境中提取微塑料:基于疏水-親油相互作用,通過將疏水性有機溶劑引入復雜樣品中,可以有效地提取微塑料。
2) 共焦拉曼光譜可用于在兩相界面處直接定量和定性分析微塑料
3) 通過拉曼光譜在乙酸乙酯(EA)-水界面處檢測微塑料時,EA對待測微塑料PC、PVC、PP、PET、PE和PA 66的形態變化幾乎沒有影響。
4) 在水生環境中,抗生素的濃度甚至可以達到1 mg/L。這些疏水性和親脂性抗生素很容易吸附在環境中的微塑料上,形成復合污染物。利用共聚焦拉曼的對有機物的超高靈敏性進一步檢測吸附在微生物表面的疏水性和親脂性抗生素,如磺胺甲氧基-唑(SMX)、紅霉素(EM)、麥迪霉素(MD)和交沙霉素(JOS)
5) 通過共聚焦拉曼光譜,所有收集的顆粒均被鑒定為塑料聚合物。海灘沙中微塑料的豐度為133±33 個/kg。與標準拉曼光譜匹配后,海灘沙中的微塑料為PE(100±33 個/kg)和PP(33±33 個/kg)。海洋沉積物樣品中微塑料的檢測結果:海洋沉積物中微塑料豐度為156±19項/kg,包括PE(56±19 個/千克)、PET(44±38 個/千克),PS(44±19 個/千克)和PP(11±19 個/千克)。在檢測海灘沙和海洋沉積物樣品時,從三個平行實驗中獲得的微塑料的含量和組成相似。這驗證了EA-水兩相系統結合共焦拉曼光譜對微塑料的分離和檢測具有良好的重復性和實用性。
該成果以“Separation of false-positive microplastics and analysis of microplastics via a two-phase system combined with confocal Raman spectroscopy"為題發表在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廣東海洋大學碩士研究生劉羽為第一作者,廣東海洋大學李承勇教授和代振清博士后為通訊作者。
本研究采用的是北京卓立漢光儀器有限公司RTS2多功能顯微共焦拉曼光譜系統,如需了解該產品,歡迎咨詢我司。
北京卓立漢光儀器有限公司公眾號所發布內容(含圖片)來源于原作者提供或原文授權轉載。文章版權、數據及所述觀點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北京卓立漢光儀器有限公司發布及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
如果您認為本文存在侵權之處,請與我們聯系,會第一時間及時處理。我們力求數據嚴謹準確,如有任何疑問,敬請讀者不吝賜教。我們也熱忱歡迎您投稿并發表您的觀點和見解。